AYX·爱游戏-马明宇谈王钰栋留洋,宜早不宜迟 杨晨孙继海二十三四岁才去成前车之鉴
中国足球近年来在青训领域不断探索,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开始受到欧洲俱乐部的关注,前国脚、现任青训教练马明宇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年轻球员留洋话题,并以王钰栋为例,强调“留洋宜早不宜迟”,他AYX·爱游戏援引杨晨、孙继海等前辈的案例,指出二十三四岁才登陆欧洲联赛的球员往往错过最佳适应期,而年轻球员若能尽早走出去,将更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。
王钰栋潜力获认可 留洋时机引热议
17岁的王钰栋是目前中国足坛最受瞩目的新星之一,作为浙江队青训出品,他在U17亚洲杯上表现亮眼,并多次跳级入选国青队,今年年初,王钰栋曾前往英超狼队试训,虽未最终签约,但其技术特点得到了欧洲球探的肯定,克罗地亚、比利时等国的俱乐部也对其表达了兴趣,使得他的留洋前景再度成为焦点。
对此,马明宇表示:“像王钰栋这样的球员,越早出去越好,欧洲的青训体系和比赛节奏与国内完全不同,年轻球员的可塑性强,适应起来更快。”他进一步解释,若等到二十三四岁再留洋,球员的技术风格已基本定型,适应新环境的难度会大幅增加。
杨晨、孙继海案例:留洋成功但仍有遗憾
马明宇特别提到了中国足球历史上的两位留洋标杆——杨晨和孙继海,杨晨在1998年以24岁年龄加盟德甲法兰克福,成为首位在五大联赛进球的中国球员;孙继海则于2002年以25岁年纪登陆曼城,并成为英超名宿,尽管两人均取得不俗成就,但马明宇认为,若他们能更早留洋,上限或许会更高。
“杨晨在国安时已经是主力,但德甲的对抗和节奏还是让他花了很长时间适应,孙继海在曼城很成功,但如果他二十岁前就去欧洲,可能会达到更高的水平。”马明宇分析道,相比之下,日韩球员如孙兴慜、久保建英等均在青少年阶段便赴欧发展,如今已成为亚洲足球的代表人物。
年轻球员留洋的三大优势
马明宇指出,年轻球员尽早留洋有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:
- 技术风格的可塑性:欧洲青训更注重战术意识和基本功,年轻球员更容易融入现代足球体系。
- 比赛节奏的适应:低年龄段欧洲联赛的强度远超国内,早期接触高水平比赛能提升球员的阅读能力。
- 语言与文化的融入:年轻球员学习语言更快,文化隔阂较小,有利于长期发展。
他以日本球员为例:“久保建英16岁就去拉玛西亚,现在已经是皇家社会的核心,我们的球员如果等到二十多岁,可能连次级联赛都很难立足。”
留洋需谨慎规划 避免“盲目镀金”
尽管支持早留洋,马明宇也强调需理性选择:“不是所有年轻球员都适合立刻出去,必须评估自身实力和俱乐部平台。”他举例称,有些球员因急于留洋而选择水平过低的联赛,反而耽误成长。“比如去一些东欧或东南亚联赛,比赛质量还不如中超,这就失去了意义。”
他建议,王钰栋这类球员应优先考虑欧洲二线联赛(如荷甲、比甲)或五大联赛的青训梯队。“哪怕先从青年队踢起,也比在国内同龄比赛中‘虐菜’更有价值。”
足协与俱乐部应合力推动
马明宇呼吁中国足协和俱乐部更开放地支持年轻球员留洋:“现在有些球队怕放走苗子影响成绩,但长远看,球员在欧洲踢出来,对国家队和俱乐部都是双赢。”他建议借鉴日韩的“留洋补偿机制”,即俱乐部输送球员留洋可获得经济补偿或未来转会分成,以消除后顾之忧。
他也希望足协能建立更完善的留洋跟踪体系:“不是送出去就不管了,要定期评估球员的发展,必要时提供帮助,比如语言培训、心理辅导等。”
王钰栋的抉择:机遇与挑战并存
对于王钰栋本人而言,留洋既是一次跃升的机会,也伴随着巨大挑战,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、竞争压力都是现实问题,马明宇坦言:“年轻球员要有心理准备,初期可能连替补席都坐不上,但坚持下来就是胜利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王钰栋的家人对其留洋持支持态度,其父亲曾在采访中表示:“只要对孩子发展有利,我们愿意放手。”这种开明的态度,或许能为他的留洋之路减少阻力。
中国足球的留洋之路任重道远
近年来,中国足球的留洋潮虽有回暖迹象,但整体仍显乏力,男足方面,除武磊短暂效力西班牙人外,鲜有球员能在欧洲主流联赛站稳脚跟;女足稍好,沈梦雨、张琳艳等人在苏超、瑞士超表现尚可,但距离顶级水平仍有差距。
马明宇认为,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努力:“青训质量要提升,联赛水平要提高,留洋政策要优化,更重要的是,球员自己要有走出去的野心。”他特别提到韦世豪的例子:“当年他在葡甲踢得不错,但选择回国赚钱,如果坚持几年,或许结局不同。”
早出发,早受益
中国足球的崛起离不开一代代球员的开拓,从杨晨、孙继海到武磊,留洋先锋们用实践证明,欧洲联赛的历练能极大提升球员水平,王钰栋等新星站在十字路口,他们的选择或将影响未来十年国足的竞争力。
正如马明宇所言:“二十三四岁才出去,可能已经晚了,年轻时不拼一把,将来一定会后悔。”对于中国足球而言,推动更多“王钰栋”尽早留洋,或许是一条值得坚持的道路。
我要留言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评论留言